1、一氧化碳檢測探頭宜安裝在無沖擊、無振動、無強電磁場干擾的場所,且周圍留有不小于0.3m的凈空。 2、一氧化碳氣體比空氣重,一氧化碳檢測探頭安裝高度應距地坪(或樓地板)0.3~0.6m。 3、一氧化碳檢測探頭的安裝與接線按制造廠規定的要求進行,并應符合防爆儀表安裝接線的有關規定。
不一樣!千萬不要被其他半吊子回答誤導,會出人命的!!!
氣體傳感器有半導體、化學催化、紅外光學等多種,對應某種或某類氣體有效。除了氣體種類以外還要特別注意,不同氣體的報警閾值是不一樣的!
可燃氣體報警器防的是起火爆炸,參照標準是可燃極限/爆炸極限,典型的報警閾值在0.3%左右,不同的可燃氣種類一般會折算到等效的甲烷濃度。
但是,一氧化碳有毒性,參照標準是中毒極限,其報警閾值要低得多,典型值在100ppm左右,也就是0.01%!!
用煤氣的一定得買一氧化碳報警器,不能用可燃氣體/天然氣/液化氣報警器!!
用天然氣可以選擇甲烷/可燃氣體報警器。但是,特殊情況下(密閉室內、排氣管沒安裝到位)燃燒不完全也可能積聚一氧化碳導致中毒,理想的選擇是「甲烷+一氧化碳復合型報警器」
能。
BH-H3測量范圍為0~100%LEL的獨立式可燃氣體探測器(以下簡稱探測器),采用高品質氣敏元件,結合先進電子技術及精良工藝而制成;一旦被測氣體濃度達到報警設定值,探測器將發出聲光報警信號,提醒您迅即采取有效措施,從而避免火災、爆炸、窒息、死亡等事故的發生。
一氧化碳(CO)報警器是屬于燃氣報警器中的一種,是用來檢測一氧化碳氣體濃度的報警裝置,采用催化燃燒式、電化學式、紅外式、半導體式檢測原理;使用一氧化碳檢測報警儀可以有效避免事故的發生;那么co檢測儀報警器報警值是多少?一氧化碳檢測報警儀報警值設定標準是多少?
一氧化碳對人體的危害值
1.空氣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達到50ppm,成年人置身其中所允許的最大含量,超過這個含量,就會對人體產生傷害;
2.空氣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達到200ppm,成人置身其中2-3小時后,會有輕微的頭痛、頭暈、惡心等不良癥狀;
3.空氣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達到400ppm,成人置身其中2h內前額痛,3h后將有生命危險;
4.空氣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達到800ppm,成人置身其中 45min內頭痛、惡心, 2-3小時內死亡;
5.空氣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達到1600ppm,20min內頭痛、惡心, 1h內死亡;
通過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,空氣中的CO的含量只要超過50ppm,就會對人體產生傷害。一氧化碳檢測值多少是安全的,一氧化碳濃度在50ppm以內都是安全的。
在《工作場所有毒氣體檢測報警裝置設置規范》GBZ/T 223—2009中,規定一氧化碳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-STEL為30(mg∕m3)即24ppm,
co報警器報警值的設定方法(依據GBZ/T 223—2009)如下:
5.2.1報警值分級設定,可設預報、警報、高報3級,不同級別的報警信號應有明顯差異。用人單位 應根據有毒氣體的毒性及現場情況,至少設定警報值和高報值兩級,或者設定預報值和警報值兩級。
5.2. 2預報值為GBZ2.1所規定的MAC的1/2或PC-STEL的1/2,無PC-STEL的物質,為超限倍數值的1/2。預報提示該場所可能發生有毒氣體釋放,應對相關設備進行檢查,采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。
5.2. 3警報值為GBZ2.1所規定的MAC或PC-STEL值,無PC-STEL的物質,為超限倍數值。警報提 示該工作場所空氣中有毒氣體已達到或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,應立即尋查釋放點,采取相應的防止釋 放、通風排風和人員防護等措施。
5.2.4高報值可根據有毒氣體及其毒性、人員情況、事故后果、工藝和設備以及氣象條件等,企業綜 合考慮現場各種因素后確定。高報提示該場所有毒氣體大量釋放,已達到危險程度,應迅速啟動應急救援預案,做好工作人員的防護和相關人群的疏散。
結論:一氧化碳檢測報警儀報警值設定標準
(1)在工作場所,一氧化碳(co)檢測儀報警值為24ppm或者30(mg∕m3);
(2)如果一氧化碳檢測報警儀檢測的是現場環境的爆炸屬性,那么報警器顯示的濃度范圍是(0~100%)LEL,低段報警設定值一般在(20%~25%)LEL處,高段報警設定值一般在50%LEL。如果氣體達到低段報警的濃度,就會發出聲光報警,同時啟動聯動風機,抽出或稀釋有毒氣體的濃度。
1、拆卸前,請斷開控制器(單路,多路)的電源;
2、拆卸前,請斷開探測器接線電源,防止發生短路;
3、拆卸前,一定要保護好探測器外觀殼體,不能對探測器外殼進行敲打或者錘擊,要把探測器對應的三個膨脹螺栓輕輕卸掉即可;
4、記錄好每臺(現場安裝)探測器的對應的安裝位置;
5、記錄好探測器每根線拆下來對應探測器接的端子位置;
6、拆下來的線頭一定要用絕緣膠布包好,以免下雨淋濕發生短路或者其他因素發生短路;
7、每臺探測器在返廠發貨前一定用泡沫等軟包裝單獨包好,再裝箱,以免運輸磕碰;